土木之变发生于1449年9月1日,是明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。 明朝初期,蒙古分为鞑靼和瓦剌等部。明成祖朱棣曾五次亲征漠北,打击蒙古势力。仁宗和宣宗时期,对蒙古采取防御政策。正统年间,瓦剌首领也先统一蒙古诸部,势力强大,以朝贡贸易为名骗取明朝赏赐,还通过民间贸易壮大实力。明朝内部,明英宗朱祁镇年少即位,宠信宦官王振,王振结党营私,军队战斗力因卫所制度和屯田制度废弛而削弱。 正统十四年(1449年)七月,瓦剌大军南下攻掠。王振鼓动英宗御驾亲征,英宗命弟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,自己率五十万大军从北京出发。大军出居庸关,经宣府到达大同,王振为炫耀乡里,执意要绕道蔚州,后又折回宣府,行军路线反复,延误战机。途中遇雨,士兵疲惫不堪,军心大乱。八月初,明军退至土木堡,被瓦剌军包围。土木堡地势高但无水源,南边十里多路的河流也被瓦剌军控制。明军被围两天,人马无水,处境危急。八月十五日,也先佯装撤退,派人议和,王振信以为真,下令移营取水,明军阵势大乱。瓦剌骑兵趁机冲杀,明军死伤惨重,英宗被俘,王振被樊忠用铁锤打死。 明朝中央军溃败,伤亡过半,阵亡三分之一,余者溃散。瓦剌军胜利,俘获明英宗,明朝精锐尽失,国力大损。 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。明朝中央权力转移,朝臣经世思想变更。明朝开始重视边防,加强军事建设,但也陷入了长期的军事对峙和财政困境。同时,明朝内部政治斗争加剧,皇权与外臣矛盾加重,间接促使宦官集团崛起,加速了明朝的衰落。 |